编辑 刘鹏
" 传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已显疲态,长寿经济与人工智能正成为新的增长极。当前迫切需要转变原来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将发展长寿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近日,全国养老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在与腾讯财经对话时表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长寿经济转型,不仅是提升老年群体收入的关键路径,更是构建覆盖全人群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这位深耕老龄化研究二十余载的学者,曾担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其著作《老龄经济》被誉为 " 中国银发经济白皮书 "。谈到当前老年人收入增长、老龄产业面临的挑战,这位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专家仍然掷地有声地呼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党俊武看来,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我国亟需培育内生性增长动力,而长寿经济以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涵盖健康管理、养老服务、康复医疗、老年教育等多元领域,预计 2050 年其消费潜力将突破 250 万亿元。" 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构建,必须把面向全体人民的长寿产业与老龄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他强调,这一转型不仅能创造万亿级市场空间,更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破解 " 未富先老 " 难题。
针对社会关切的老年人收入提升问题,党俊武提出双轨驱动策略:在宏观经济层面,通过长寿经济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形成 " 经济转型——就业改善 - 收入提升 " 的传导闭环;在制度设计维度,亟需构建适应长寿时代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探索 " 中医主导、西医辅助 " 的照护模式,降低长期照护制度的成本,实现可持续的老龄化应对策略。
针对养老服务供需错配的难题,党俊武直指郊区化布局的根源在于 " 房地产思维 " 主导的粗放发展,过去房地产价格高企迫使养老机构郊区化,导致供需空间错位。" 他建议,未来要避免养老服务郊区化,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在老城适老化改造中确保养老机构布局回归城市核心区域或毗邻都市圈。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党俊武特别强调居家养老的范式突破:" 未来的居家服务必须打破 ' 纯老年服务 ' 思维,构建覆盖全龄段的家庭服务生态系统。"
谈及 AI 与养老的融合前景,党俊武表示,AI 只是工具,AI 可以给长寿经济赋能,而长寿经济可以给 AI 赋命。

以下是对话原文(为了方便阅读,在不改变原意下,内容有编辑和删减):
问:我国老龄化的一个特点是 " 未富先老 "。怎么样才能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老年人 " 有钱花 "?又怎么样才能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 " 敢花钱 "?
党俊武: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有三种:第一个是完全市场型的,第二个是普惠型的,第三是兜底型的。其中,兜底型服务由政府主导,完全市场型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个性化消费选择,而普惠型服务承载着为广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服务的关键使命。
当前急需关注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提升老年群体收入水平的同时,构建覆盖全体老年人的普惠养老服务体系,毕竟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
从收入提升的路径来看,首要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长寿经济转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如房地产等传统业态已显疲势,长寿经济与人工智能正成为新的增长极。政府需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上提出一整套的政策措施,推动宏观经济创新发展。宏观经济好了,年轻人就业就好了,老百姓也就能提高收入。
第二,在制度建设维度,需构建适应长寿时代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核心解决三大问题:
一是,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二是,优化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三是,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解决失能失智群体的持续性照护的制度性资金来源问题。
其中,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应整合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志愿服务四个层次。同时,还需要注意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高成本问题。发达国家长期照护制度面临的财务危机,根源在于以西医为主的医疗化照护模式,每一个环节都要花钱。我国应探索 " 中医主导、西医辅助 " 的本土化照护模式,降低照护成本,同时提升功能维持效果,实现 " 低成本、可持续 " 的老龄化应对策略。
至于有钱的老人,怎么让他舍得消费,这里面有两个问题要考虑。
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确实不容易,与 60 后相比,他们遇到的是全球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简单让老年人去消费,不管子女是不行的。中国人有代际扶持的文化,老年人不能吃光用光,要为年轻人做点什么。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有钱,作为年轻人可以建议父母也要适当为自己消费,特别是为自己的健康做些安排。如果他们舍得消费,知道购买医疗保健服务,有一定的保健意识,有一定的医疗观念,一旦健康出问题,马上能采取措施,避免 " 小病拖成大病 ",进而增加子女负担。
问:您一直在倡导向长寿经济转型,您觉得有哪些领域可以作为突破口?
党俊武:进入长寿时代了,年轻人和老年人都要重新思考如何应对。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正在迈入历史性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年轻人更要抓住机遇,通过长寿经济、老龄经济,找到新的发展机遇,经济洗牌并非全是坏事,经济洗牌的本质是在孕育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企业家。
长寿经济来了,年轻人的机会也来了。经济下行,年轻人正可以冷静下来想一想,可以从长寿经济里面找到什么样的机会。
例如,长沙东茅街社区,办得非常有特色,有老年人也有小孩,一天的人流量超过 1 万人次,那里面既可以吃饭也可以喝茶,也可以交友也可以谈事,吃饭喝茶全搞定了。一个人最多花 30 块钱,这是年轻人创办的,很有前景。
还有济南某年轻创业团队聚焦老年教育,组织老年人学习跳舞唱歌等,从 9000 人线下学员起步,三年拓展至 20 万用户规模,并纵深开展旅居康养服务,彰显了银发经济细分领域的增长潜力。
这些案例表明,长寿经济并非简单的 " 老年产业 ",而是涵盖全生命周期需求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大有机会。
问:为何部分养老机构 " 一床难求 ",而整体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却达 50%,该如何平衡这种矛盾现象 ?
党俊武: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是一个关系到下一步我们的政策往哪走的问题。
目前接近 50% 空置的床位,这些养老院下一步要想想办法,怎么通过科学定价、增加服务项目和提升服务质量来提高入住率,政府也好,学界和产业界也好,都要关注和帮助,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一个核心的原因,是因为在上一轮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的价格过高,他们在城里面找不到土地,也找不到地方,成本也很高,结果把养老机构挤到了郊区。
为了避免这个现象继续恶化,下一步我们要把政策集中到都市圈和人口集聚区域,因为现在正在搞老城改造,2000 年前的房子重新改造,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在适老化的改造过程中,要在城里留足足够的养老用地,用地成本也要降下来,确保大多数有需求的老人住得起养老机构,这样将来就不会出现空置问题。
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特别是中华文化圈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大都是建在城里的,到香港去看一看,左拐弯一个养老机构,右拐弯又是一个养老机构,满满当当的,都愿意住在城里,谁愿意住在郊区?今后要防止养老服务的郊区化现象。
问:目前超 90% 的老人倾向居家养老,在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
党俊武:当前我国居家养老实践存在概念认知的局限性,传统养老服务聚焦老年群体的单一维度,实则忽视了代际关联的系统性特征。从家庭生态系统视角审视,老年照护需求与子女赡养责任、中青年家庭压力及未成年人抚育问题具有强关联性,形成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需求交织的复合场景。
在政策设计层面,居家养老作为制度框架具有指导意义,但产业实践不能停留在单一老年服务供给层面。居住型老年群体的照护需求固然迫切,而双职工家庭的餐食服务、未成年人课后托管、宠物照护等多元需求同样亟待满足。未来发展方向应从 " 居家养老 " 向 " 居家服务 " 转型升级,构建以社区为空间载体、以家庭为服务单元的综合性服务生态体系,实现全年龄段人群需求的统筹供给。
这一服务体系的核心特征在于打造复合型服务场景:一方面保障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入户照护、助餐配送等基础服务;另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全年龄段需求,例如社区食堂实行全人群开放,既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也为中青年提供便捷餐饮服务,同时可兼设儿童托管功能。这种综合性服务模式通过需求聚合效应,形成可持续的运营基础。
国际经验显示,美国某居家服务企业在疫情前已实现 600 万客户规模的服务网络,其成功关键在于突破单一养老服务边界,构建覆盖家庭全场景需求的服务矩阵。反观我国社区服务市场,全国 60 余万个社区单元中,仅北京天通苑等超大型社区就承载着 130 万居民,若以中等收入水平的 5 万人社区做测算,每年消费流水大概超过 10 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服务是未来社区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从产业角度来讲,不管是婴幼儿照护服务,还是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做产品的、做医疗保健的,不管做什么,现阶段均可以提前谋划将来在社区综合性服务场景中的角色和定位,未来这方面的机遇非常多。
问: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 83 岁,但健康寿命仅约 60 岁,存在 20 年的带病生存期。如何通过 AI 技术缩短这一差距?
党俊武:目前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余寿大约是 20 年,其中健康余寿 9 年,带病生存期是 10 多年。这一数据揭示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使命并非聚焦疾病终末期救治,而是致力于延长健康余寿,将现有 9 年的健康余寿逐步提高到 10 年、12 年甚至更长,并追求联合国倡导的长期功能健康状态。这种功能健康不仅指生理机能的完整性,更强调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参与能力的维持,即便是患有慢性疾病,仍能保持独立生活与基本社会活动能力,这正是未来大健康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在长寿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无疑能为长寿经济与老龄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赋能,但需要明确的是:长寿经济的真实需求才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根本生命力所在。我与 AI 界的观点不同,我认为 AI 的确可以为长寿经济和老龄经济赋能,但更重要的是,长寿经济可以为 AI 赋命,长寿经济是本体,AI 只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