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米巨作绘写伏羲女娲,安徽展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

厉社 漫画 2025-04-23 3 0

伏羲与女娲是中华民族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与人文先始,如何在现代性艺术创作中呈现这样的人文先祖与内在精神?澎湃新闻获悉,4月22日,“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展”在安徽省美术馆正式开幕并对外展出,其中18余米的巨幅布面重彩作品《伏娲纹铭图》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这一巨作的人物形态在解构与重组中呈现出神秘仪式感,画面艳丽而浑厚,又充满现代张力。

艺术家石虎(1942-2023)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画坛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有着国际性影响的中国艺术家。此次展览以石虎晚年于广东山村隐居期间创作的30余件重彩画为主。

安徽省美术馆,18余米巨幅布面重彩作品《伏娲纹铭图》展出现场

石虎,1942年出生于河北徐水县,1958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60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1962年应征入伍当兵六年,1968年任教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77年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唯一的艺术家随团出访非洲13国,次年出版的《非洲写生》画集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他以其特立独行与求新求变不断成为艺术界争议话题,然而他在借鉴西方当代绘画观念和实践的同时,始终强调中国文化的渊源,并身体力行地进行文化溯源,并以其创作时的直觉、野肆与辽阔,纵横在重彩、水墨、油画、书法、诗歌之间,石虎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画坛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海外画坛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家之一。

2013年石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后,选择隐居于广东河源和平县山下村,远离喧嚣,潜心创作。这十年间,他以“鸡鸣即起”的日常,将岭南的山野、草木、晨昏与人文积淀转化为笔下的诗性语言。展览以“兹山无尽”为主题,既暗喻自然之无穷,也指向艺术家精神的永恒探索。策展人汪涛认为,石虎晚年的创作“回归内心,以直觉与宏阔的创作成就了艺术生涯的第二次辉煌”。

日暮图  148x105cm  布面重彩  2020年

据安徽省美术馆介绍,此次展览以石虎艺术生涯的最后十年,在广东省河源市山下村隐居期间创作的30余件重彩画为主。隐居十年间,他摒弃浮华,以直觉作画。石虎的重彩画是传统与先锋的激烈碰撞,既延续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又以西方现代艺术拓宽了表现维度。不仅是视觉的革新,更是对周围自然、人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对文化根源的深度探索。通过这一系列作品,观者可以欣赏石虎晚年创作的创新超越与激荡自由,体会艺术家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自然景观、历史记忆、东方美学相融合,为观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感动。

茵提图  125x90cm  布面重彩  2020年

展览现场中,18余米的巨幅布面重彩《伏娲纹铭图》(见本文末)是展览的一大亮点,伏羲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也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在此幅作品中,观众可以清晰看到石虎纹象思维在画面中的体现,艺术家身上交织的原始野性、现代性探索与文化使命感,令人震撼之余更引发深层思考。《星河图》则是艺术家的自画像 ,星空下的孤影背负画具远行,怀乡情结与东方神秘意境,隐喻石虎一生漂泊求索的宿命感。《秋千图》、《欢天图》则以非理性色彩与线性张力,将民间壁画、皮影等传统元素解构重组,呈现原始主义的神秘震撼。

石虎的重彩画通过浓烈的矿物颜料与繁复的线条层叠,营造出“绚烂而浑融”的视觉效果。石虎打破了传统重彩的“单线平涂”程式,引入水墨的写意性与油画的肌理感。他通过多层色彩的叠加与局部脱落,模仿古代壁画经年累月的斑驳效果,同时借鉴水墨的虚实对比,使画面既艳丽又浑厚。

知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1934-2024)生前曾撰文认为,石虎是中西融合派中的弄潮儿,“他是和林风眠、关良等一脉相承的。不同于他们的是,他面对的是西方现代思潮更为剧烈的变动,而且,西方现代思潮的积极成果也已经更清晰地显示出来,但是在借鉴西方绘画观念和实践的同时,石虎始终坚持文人画的传统。”

石虎晚年作品的核心在于对汉字本源——“六书”的回归。他以“字思维”重构画面,将甲骨文、岩画、图腾等远古符号与现代抽象语言结合,形成独特的“象式”表达。他将物象转化为“字象”,在画面中形成符号化的视觉语言。如《伏娲纹铭图》暗含对人性与历史的隐喻,人物形态在解构与重组中呈现出神秘仪式感,画面既艳丽又浑厚,又充满现代性张力。评论家彭德评价“华而不浮,艳而不俗”,在视觉冲击力与精神深度间取得平衡。

石虎晚年在广东山下村

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将石虎的创作定义为“图像化的大地人类学”,其作品融合非洲岩画、玛雅文字、西南少数民族蜡染等多元文明元素,既是对全球化浪潮的回应,也是对中华文化“元浑”特质的溯源。王鲁湘说:“石虎‘世界绘画’的野心尚未被完全解码,而他的‘字思维’理论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符号学研究亦具启发性。他晚年的隐居与创作,恰似一场孤独的精神远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夹缝中,以画笔构建了一个元浑壮阔的世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知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石虎画作中的解构与立体主义,不同于毕加索,他的罗汉、八仙也不同于中国古代壁画和雕塑。而是化为己有,这谈何容易?可以说,他是这个时代具有纪念碑式的一个艺术巨匠,他给自己的灵魂留下了精神和文化的肖像。”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5日。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