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出征!航天员详细信息来啦

皖维高新 舞蹈 2025-04-23 1 0

神二十乘组指令长陈冬:又又又飞天!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陈冬,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2016年10月17日,陈冬迎来人生中第一次太空之旅。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飞天的男航天员,他历经6年磨砺,完成了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终于迎来了火箭腾飞的时刻。

“我问你爽不爽?”“爽!”神十一乘组指令长景海鹏和他的对话燃爆网络。

火箭的轰鸣、失重的新奇、初入太空的不适感交织成陈冬对宇宙的初印象。

在轨33天,景海鹏和陈冬身兼数职,航天员、工程师、医生、饲养员……他们还担任了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从天上发回的太空日记在网上有超过1亿人次阅读。

2022年6月5日,陈冬又一次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他已经成长为神十四乘组指令长,也是第二批航天员里首个指令长。带领航天员刘洋、蔡旭哲开启了首次长达6个月的“太空出差”。其间,他们迎来了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亲历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完成“T”字构型组建,创造了多个首次——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气闸舱出舱、首次完成舱外救援验证、以及首次“太空会师”。

中国载人航天史永远铭记这一天。2022年11月30日,神十四乘组与神十五乘组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紧紧相拥。他们的声音响彻寰宇“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2025年4月23日,神二十乘组指令长陈冬即将再赴苍穹。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15年,岁月在他的鬓角留下风霜些许。

与之对应的是更丰富的飞天经验与更深刻的任务理解——“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科学实验的精准实施和舱内外设备维修防护成为主要任务”。

他带着两名年轻的第三批航天员,将训练重心锚定在强化操作精准度、心理稳定性、团队协同默契度与应急处置等能力,尤其是应急处置能力。

他们经常随机穿插故障训练,三人分工明确,同时与地面团队高效协同并形成了“训练、复盘、优化”的闭环提升机制。陈冬说:“能力一定是逐步完善的,不到火箭点火那一刻,都不能停止准备”。

“我在天地之间翱翔,飞跃地球, 穿过家乡……怀揣着对祖国的爱,讲述飞天的梦想”。这是陈冬在太空中为祖国写的诗,也是他灿烂的征途与梦想。

神二十乘组航天员陈中瑞:开拖拉机?开飞机?开飞船!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中瑞,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

当一个人同时拥有热爱和天赋,他能飞多高?

来看陈中瑞的回答——1984年他出生于河南滑县陈大召村,从小他就对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陈中瑞父亲回忆,刚学会走路时他就摇摇晃晃爬上拖拉机,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操作。那时,陈中瑞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拖拉机驾驶员。

初三毕业那年,陈中瑞偶然得知,高考可以报考空军飞行员。此后1000多个清晨,见证了少年为梦想的蓄力。他几乎每天都会早起半小时锻炼身体,有时,还会练习武术强身健体。

“空军选拔时,有一项检查是用竹签在皮肤上划几下看反应。为了降低皮肤敏感度,我天天挠自己”。

陈中瑞笑着回忆:“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出红印好还是不出红印好,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必须全力以赴”。

2003年,陈中瑞被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录取。他再一次表现出非凡的天分,在同批次飞行学员中首批放单飞。当他驾驶战机呼啸而过,内心深处又多了一重渴望——飞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冲出大气层。

“但我知道,选拔航天员的机会可遇不可求,所以还是专心飞行”陈中瑞说。

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2018年,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陈中瑞意识到,曾经遥不可及的太空梦或许近在眼前。

报名、参选、入选、训练,不只热爱,更有一份信念支撑着他——为祖国出征太空。

“刚进航天员大队时,我在基础理论学习上,面临巨大挑战”。

30多岁的年纪重回课堂,一年内要学完30多门理论课程,涵盖热力学、轨道力学等诸多陌生复杂的领域。陈中瑞咬紧牙关“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他就向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队友请教。多年养成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不适用于航天员操作,他就从头再来,一点点剔除曾不懈努力才烙在身上的肌肉记忆。

终于,陈中瑞以航天驾驶员的身份入选神二十乘组。“这是我个人第一次圆梦太空,是神舟飞船第20次飞向宇宙”。这个春天,陈中瑞将飞出自己的新高度,飞向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神二十乘组航天员王杰:脚踏实地的攀登者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王杰,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

“人虽渺小,但心可以无限广阔”。1989年9月,王杰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一块地和一群羊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小时候帮父母干完活,他喜欢爬上阴山静静地待会儿,看草像云翻涌、看天比地辽阔。其余时间大多被他用来读书,透过书页,更大的世界在他眼前徐徐铺展。

“常立志,不如立志长。”为了念更好的初中,王杰到亲戚家借宿。从跟不上新学校的进度,到成绩稳定名列前茅,他用了很多个提前到校预习的早上和站在路灯下背书的晚上。

2003年10月16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回到地球。距着陆点400公里外的课堂上,王杰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条新闻。那天,他第一次听到“航天员”3个字。那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终成真。

“越努力,机会就越多”。高考填报志愿时,王杰毫不犹豫地填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如愿进入飞行器制造专业学习4年。2011年,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其间实现硕博连读,继续向工程力学方向深造。

登高望远,登得更高望得更远。在王杰的不懈攀登下,他的人生轨迹与航天事业发展道路渐渐交叠。

2018年,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首次扩大了范围。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人员有机会成为航天员。当时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某航天器平台总体工作的王杰,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

“做踏踏实实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航天员训练中,王杰不断挑战自我。因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锻炼,他主动加练充分调用肌群,直到体能过关动作规范。

他还习惯把不熟悉的知识随手记下来,隔段时间就复习一遍。宿舍柜子里10多个笔记本,都被翻得厚厚的。

“做踏踏实实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这是王杰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也是载人航天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进入神二十乘组前,王杰的来时路是为了达成技术指标与多个分系统日日夜夜的合力攻关。

“常常想到,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前辈们白手起家。面临无人可请教、无处可借鉴的处境,他们计算推演用的纸,堆起来比办公桌还高”。

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一脉相承“特别能攻关”的精神特质,在代代航天科研人员身上显现。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航天事业由此开端。

55年后的这一天,第20艘神舟飞船即将进入太空。从科研一线走出的航天员王杰也将以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身份,叩问苍穹。

乘着时代的长风,这位脚踏实地的攀登者,触摸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记者:李国利、占康、刘艺、刘一诺、李明刚、米思源、韩启扬、黄一宸、韩学扬)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